在地球上,科學家經常在沒有與外界水體相連的內陸湖泊和盆地中發現鹽類礦物,而透過遙測觀測,他們也在太陽系外圍的天體上偵測到鹽類礦物的存在。當水溶液溶解了少量的鹽類時會形成稀鹽水,隨著水分蒸發或冷凍,鹽類濃度會逐漸升高而形成濃鹽水(brine,溶解固體超過3.5%),而這種濃鹽水環境可以孕育或維持生命,因此鹽類礦物和鹽水成為了太空探測的重要目標。目前科學家已在土星的衛星土衛二(Enceladus)和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Ceres)的內部發現了地下鹽水(冰下海)的存在。然而,由於缺乏樣本,科學家對於地球以外的鹽水的所知有限,他們無法確定這些液體如何隨時間改變、各種礦物是依照什麼順序沉澱的,以及鹽水的具體成分是什麼。
最近,科學家解析了2023年9月從小行星貝努(Bennu)送回地球的樣本(探測器是在2016年9月發射),並發現裡頭含有一系列的鹽類礦物,這些礦物是在貝努星上由濃鹽水蒸發所形成的。這些鹽類包含磷酸鹽、碳酸鹽、硫酸鹽,以及氯化物和氟化物。研究團隊指出,他們能夠發現這些多樣化的鹽類,必須歸功於探測器的謹慎採集和保存,因為這些鹽類在長期接觸地球大氣後會分解。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鹽類礦物有著清晰的沉澱序列:較早期形成的礦物包括方解石、白雲石、菱鎂礦、磁鐵礦和磷灰石,之後才形成磷酸鹽、碳酸鹽、硫酸鹽、氯化物和氟化物。透過分析這些礦物,研究人員推測當時貝努星的鹽水溫度約在攝氏20至29度之間,且鹽水的蒸發可能是礦物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可以幫助人類更理解太陽系中其他天體如土衛二和穀神星內部的鹽水狀態,因為目前已在這兩個天體的表面或噴流中偵測到了碳酸鹽的存在。
(註:土衛二是目前科學家一致認為最可能有外星生命的天體,NASA 預計2038 年再次向土衛二發射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