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理解線蟲的表面組成

線蟲(nematode)的表面是一個動態界面,能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其中的角質層形成了一道複雜的保護屏障,能抵禦各種物理和化學壓力。然而,這個表面的精確分子組成及功能至今仍未被科學家充分理解。在外自由生活的線蟲中,其角質層不僅作為滲透屏障,還必須抵抗多種生物和非生物威脅,如乾燥、病原細菌、真菌和掠食性線蟲等。角質層主要由交聯的膠原蛋白、醣蛋白、角質素和脂質構成,這些成分都由下皮細胞產生。隨著線蟲經歷幼蟲蛻皮,其表面層被更新和替換,而這些成分的生成量受到嚴格控制,與生物體的發育和蛻皮周期保持同步。這種精密的表面結構不僅決定了線蟲的物理強度和彈性,還影響了其與環境接觸時的化學互動方式,對其生存相當重要。儘管科學家目前已經鑑定出某些表面蛋白質,但我們仍不清楚線蟲表面如何具體影響其生理過程和行為模式。

近日,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3D-OrbiSIMS這種先進的表面敏感質譜方法,直接分析了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擬復木蛞蝓線蟲(Pristionchus pacificus)最外層(約50納米)的分子組成。研究發現,線蟲表面主要由脂質組成,在秀麗隱桿線蟲中占81%以上,在擬復木蛞蝓線蟲中占69%以上,這些脂質隨著發育而變得更加豐富和複雜。除此之外,表面脂質呈現出物種特異性,可能反映了不同物種因進化路徑差異而產生的分子組成差異。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名為daf-22的基因,決定了線蟲表面分子的組成,它在不同物種中會產生不同的脂質分子組成。研究人員還發現,當秀麗隱桿線蟲的daf-22基因發生突變時,會改變其幼蟲的表面脂質組成,而這種改變會導致突變的幼蟲更容易被擬復木蛞蝓線蟲吃掉。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發現了線蟲表面的脂質組成會隨著生長階段(從幼蟲到成蟲)而改變;不同種類的線蟲擁有各自獨特的表面脂質組成;而這些表面脂質對線蟲如何與其他物種互動(例如避免被捕食)起著重要作用。

我要留言
* 顯示名稱:
* E-mail: ※發佈留言必填的E-mail不會公開
留言內容: